国际博物馆日
-5月18日-
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文化浸润的苏州,2600年建城史,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姑苏城内,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里,有一座苏州城建博物馆。
1600平米的展厅,贯穿起城纪千载、现代苏城、城市生长、城市客厅、百馆之城等主要展厅,静静诉说着苏州壮阔辉煌的千年城建史。
作为与苏州工业园区同步成长、见证并参与现代苏州发展的建筑设计企业,中衡设计的多项建筑作品、研发技术及获奖成果亦成列在博物馆内。今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共同走进苏州城建博物馆,看看中衡在苏州城建史上留下的印迹,展望苏州城建发展的美好未来!
01 # 城市生长 #
城市生长厅以“城市生长”的互动展项串联起苏州不同时期的最高建筑,又以荣誉陈列的形式讲述着新时代苏州城市建设的壮丽篇章。
步入“城市生长厅”,右侧的展示区展示了近十项现代苏州城市建设的壮丽成果,其中的7项都由中衡设计主导和参与,他们分别是:
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绿色建筑(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
大型曲面建筑数字化设计与建造(苏州中心“未来之翼”)
现代城市综合体复杂钢结构设计(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现代传媒广场)
大跨空中连廊设计与建造(苏州国际会议酒店)
大跨结构抗风减振技术应用(苏州湾文化中心)
超高层建筑抗风性能优化设计(康力&通力超高层电梯测试塔)
重拾城市记忆与地域木构传统(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
詹天佑奖
鲁班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
重要奖项陈列柜里,也陈列着中衡设计多项荣誉
02 # 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绿色建筑 #
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
建筑师的被动“古典空间策略”与工程师的主动“现代设备策略”不仅完成了对功能的满足、形式的追求、技术的应用、艺术的结合,而且将人在环境中的感受作为设计的重要考量。
主要绿色节能策略:研发中心在建筑设计中实现了“被动优先 主动优化”的理念。建筑师的“空间调节”策略与工程师的“设备调节”策略高度融合。“塔楼在北、裙房在南”的布置方式,办公单元错位布局以及细部构造方法保证了建筑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新风系统、直饮水系统、室内环境监测平台等设备的有效保障了大楼的舒适性,满足了使用者的健康需求。
03 #大型曲面建筑数字化设计与建造 #
苏州中心“未来之翼”
结构体系:项目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曲面单层钢网格屋面之一,结构展开长度达630米,超长不设缝,同时跨越下方4个单体,采用抗放结合、刚柔相济的结构体系,既保证结构安全,又能充分释放各类复杂变形与效应对结构的影响。
中庭悬挂结构:屋盖中庭部分最大跨度达55m,杆件截面仅250mm高,为传统结构高度约1/10,采用新开发板铰节点以适应错动变形;正下方为运营地铁,建造中采用大跨度可调节钢桁架移动平台实现。
四边形玻璃网格:设计中通过参数化找形技术设计拟合最优受力形态,同时控制四边形网格曲率;开发玻璃冷弯成型技术,实现翘曲值60mm以内的玻璃板块可采用冷弯工艺实现曲面效果,大大减小工程造价。
04 # 现代城市综合体复杂钢结构设计 #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现代传媒广场
新型“开洞钢板墙—钢桁架结构”体系:该体系对传统桁架体系进行改良,在立面需要开设洞口的位置采用开洞钢板墙来替代斜撑,融合了钢桁架体系和钢板墙结构各自的优势,在结构刚度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使用的各项要求。
M形大型采光顶:采光顶东西向全长约100m,南北向底部支座间跨度约34m,整体搁置在办公楼、演播楼、酒店楼和商业楼4个结构上。设计中通过设置橡胶隔震支座吸收和适应采光顶与各单体连接处在地震中的不协调变形,同时结合预应力拉杆技术,解决采光顶连接体复杂的受力和变形问题。
悬垂幕状造型大高差屋面:由高差约53m的弧形钢梁相连,形似“流水”。设计中基于应变能完成找形优化,建造中首次将滑移施工工艺应用于大高差结构。
05 # 大跨空中连廊设计与建造 #
苏州国际会议酒店
大跨度高位空中连廊:连廊位于标高76m~95m的高空,跨度为76m,采用钢桁架下挂廊桥的结构方案,吊柱间不设置支撑,达到廊桥楼面视野通透的效果。
减隔震/振设计技术:空中连廊与主体结构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粘滞阻尼器组合方案,铅芯橡胶支座主要承受竖向重力荷载,并抵抗侧向作用;粘滞阻尼器用于减小结构在风荷载和地震下的动力响应。
大质量高位连廊提升技术:基于BIM平台,完成上百次模拟提升,确保相邻提升点同步误差小于10毫米。实际提升过程中,对各指标值进行实时全过程监测,保证提升质量与安全性,共耗时43小时。
06 # 大跨结构抗风减振技术应用 #
苏州湾文化中心
超长大跨钢飘带:项目由博览中心和苏州大剧院两大建筑组成,通过两条在空间扭曲和上下交叉的钢结构飘带连接,最大长度和跨度分别达370米和100米,为国内长度最长、跨度最大的空间弯扭管桁架钢结构之一。
双向减振:设计中在飘带上同时采用水平向和竖向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可改善人行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动力特性,使飘带结构满足舒适度要求。人行荷载作用下,最大减振率为40%;风荷载作用下,最大减振率为48%。
07 # 重拾城市记忆与地域木构传统 #
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
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的设计旨在修补建筑与城市文脉的关系,重拾城市的集体记忆。
取意•重释:以连绵坡屋面的苏州街巷聚落、多维共享的院落、游园式的园林意境,将大型文化类综合建筑消解并重构为苏州传统民居街巷聚落,从直接的空间体验再现和重释苏州地域建筑特征。
营造•致意:建筑师创造性地应用现代钢木结构来回应地域木构传统。绵延起伏的钢结构折屋面,错综复杂、空间关系多变,设计选用开孔实腹钢梁、立体桁架、空间正交桁架、双向斜交变截面钢梁等多样化的装配式结构体系。
08 # 超高层建筑抗风性能优化设计 #
康力&通力超高层电梯测试塔
超高层大高宽比结构:通力电梯测试塔(昆山)塔楼高度230m,高宽比达14.5。康力电梯测试塔(吴江)塔楼高度268m,结构高宽比达11.4。
体型优化改善抗风性能:由于电梯测试塔的特定功能需求,结构高宽比远超常规情况,设计中结合建筑需求采用凹角和削角设计,横风向响应可至少减小20%。
一馆之内纵览千年城建,看尽现代苏州繁荣与创新。而苏州古城与新城共生发展、交相辉映,正如苏州璀璨的“双面绣”,跨越时间的壁垒,共同闪耀、熠熠生辉。